香,宋代文人雅士之间清雅高尚的往来礼品。宋人崇尚雅致的生活方式,当焚香与雅的氛围相结合之后,慢慢演变成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。宋代文人的生活中,读书作文、写诗作画、闲卧听雨、宴客访友等,都离不开香。因此,创作香方,调制合香,互赠香品,也便成为宋代文人之间的清雅之事。

在宋代,文人创作香方、调制合香的风气非常盛行,各式各样的合香方大量出现,在邓忠臣的诗作《未试即事杂书率用秋日同文馆为首句三首》中,描写了与友人调试香方的情形:
宋代文人调香不仅是为了自用,也是为了用香当做礼品赠送给友人,苏轼就曾把自己制作的印香送给弟弟苏辙,把对弟弟苏辙的生日祝福寄托于印香之中,苏轼在《子由生日,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、银篆盘为寿》的诗中说:

在古代,如果把香丸当做礼品送给友人,通常会在香丸表面装饰一层金箔或者银箔,让香丸显得更加精美高雅。陈敬在《陈氏香谱》中的“韩魏公浓梅香”香方中,记载了如何包装香丸作为礼品的方法:
明代香典大师周嘉胄在《香乘》中收录有“韩魏公浓梅香”香方,韩魏公浓梅香也称作“返魂梅”,这个香方的名称是由宋代香学大家黄庭坚所取的。黄庭坚评价韩魏公浓梅香“如嫩寒清晓行,孤山篱落间”,黄庭坚认为“浓梅香”的香名未能彰显梅香幽清的韵味和意涵,因此改名为“返魂梅”。
北宋末年张邦基在其所著的《墨庄漫录》中是这样评价“返魂梅”的“香韵不凡,与诸香异,似道家婴香,而清烈过之”。
南宋文学家周紫芝也自己动手调制过“返魂香”,周紫芝在《汉宫春》词前的小序中,详细介绍了焚熏“返魂梅”的感受:“恍然如身在孤山,雪后园林,水边篱落,使人神奇俱清”。

在宋代, 梅最受文人雅士宠爱,以梅为主题的诗词和香方也最多。在众多梅花香方中,“返魂梅”最为著名,在两宋文人的诗词中,经常出现“返魂香”的文字,例一、释德洪在《赠珠维那》中说:
谁道春归无觅处,眠斋香雾作春昏。
君诗似说江南信,试与梅花招断魂。
熏焚“返魂梅”不宜用硬火,需用隔火片作隔火熏香,释德洪在《竹炉》中就提到隔火熏香:“自拭锦绷含泪粉,要焚银叶返魂梅”,用银质隔火片将燃烧的香炭与返魂梅香丸隔开,使香丸的香味缓缓散发出来,隔火熏香可以让燥气全无,是香气更加舒展自然。

宋人不只喜欢将“梅香”作为赠送友人的礼品,有记载的宋人香礼佳品还有很多,以下介绍几款宋人的香礼名方。
江南李主帐中香,有南唐宫中遗香之称,也是宋人文人经常调制送人的香品。
黄庭坚曾以苏轼赠送的南唐李主帐中香为题作诗一首,诗名《有惠江南帐中香者戏答六言》,黄庭坚在诗中分析了南唐李主帐中香所用的香材、焚香时的环境以及焚香所用香器:
百炼香螺沉水,宝薰近出江南。
一穟黄云绕几,深禅想对同参。
螺甲割昆仑耳,香材屑鹧鸪斑。
欲雨鸣鸠日永,下帷睡鸭春间。
黄庭坚在诗中说,参禅、小睡,或者需要平静与休息的片刻,都可以焚烧“帐中香”。据说黄庭坚爱香成癖,对用香、制香都很有研究。诗中所说的“螺甲”即甲香,一种螺类介壳的厣,在合香中甲香有发烟聚香的功能;“鹧鸪斑”是指海南沉香的一种。

南唐宫中还流行一种果香型的帐中香,果香型的帐中香是以鹅梨与沉香蒸制而成,所以也叫作“鹅梨香”。南唐《宫词》:“小殿龟头向晓张,鹅梨帐底散芬芳”,描写的就是果香型的帐中香,“鹅梨香”制作方法在《陈氏香谱》中有记载:
沉香一两(剉如炷大)、鹅梨一个(切碎取汁),右用银器盛蒸三次,梨汁干即可爇。
江南李主帐中香从南唐宫中传入民间后,深受民间喜爱,流行不败。到了南宋时期,“鹅梨香”也成了文人之间互送的礼品,有诗为证,南宋王灼所作的《张元举惠江南李王帐中香》诗中说:
事去时移二百年,金陵空有旧山川。
此香那得到君手,妙诀无乃当时传。
从诗中可以看出来,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二百年,但帐中香依然在民间流行。帐中香制作方法虽然简单,但却是很经典的制香方法。如果沉香单烧,烟尾焦燥,但如果用鹅梨蒸沉香,便可以为沉香增添一层果香之气,焚烧的时候,沉香的香气就变得更加清润了。

南宋文人追求清雅恬淡的自然用香方式,因此,南宋文人对朴素自然的花草香气比较看重,以自然花材制作的熏香,常被当作礼物送人。杨万里就曾收到好友送的木犀香,并因此作诗五首,《双峰定水璘老送木犀香》详细描写了木犀香制作和熏焚感受,杨万里《双峰定水璘老送木犀香》之一:
春得鄿江信,香从定水来。
今年有奇事,正月木犀开。
木犀香是山僧经常熏焚的香品,张邦基在《墨庄漫录》的“木犀条”中,记载有僧人制作木犀香的方法:
山僧以花半开香正浓时,就枝头采撷取之,以女贞树子俗呼冬青者,捣裂其汁,微用拌其花,入有釉磁瓶中,以厚纸幂之。至无花时于密室中取至盘中,其香裛裛中人如秋开时。
在明代香学著作《香乘》中也有详细记载用桂花与冬青子两味香料,制作木犀香的方法:
用桂蕊将放者,捣烂去汁,加冬青子,亦捣烂去汁,存渣和桂花合一处作剂,当风处阴干,用玉版蒸,俨是桂香,甚有幽致。

木犀香制作方法非常讲究,焚烧也格外讲究。以桂花为主制作的木犀香,要用隔火熏香法才能彰显桂花甜润清新的香气,不太适合直接焚烧。对此,杨万里在《双峰定水璘老送木犀香》其三中说:
山童不解事,著火太酷烈。
要输不尽香,急唤薄银叶。
在诗中,杨万里表达的意思是,书童不懂用香,将木犀香直接放置于炭火之上焚烧,过于酷烈的火势,香气还没有散发出来,香材就已经烧成灰烬了,所以,杨万里急忙招呼书童去取隔火的银叶来做隔火熏香熏闻木樨香。

杨万里在《烧香》一诗种,对隔火熏香以及隔火熏香的妙处做了详细描写:
琢瓷作鼎碧于水,削银为叶轻如纸。
不文不武火力匀,闭阁下帘风不起。
诗人自炷古龙涎,但令有香不见烟。
素馨忽开抹利拆,低处龙麝和沉檀。
平生饱识山林味,不奈此香殊妩媚。
呼儿急取烝木犀,却作书生真富贵。

香,宋代文人雅士之间清雅高尚的往来礼品。宋人崇尚雅致的生活方式,当焚香与雅的氛围相结合之后,慢慢演变成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。宋代文人的生活中,读书作文、写诗作画、闲卧听雨、宴客访友等,都离不开香。因此,创作香方,调制合香,互赠香品,也便成为宋代文人之间的清雅之事。
版权申明:
图文整理自网络,所有版权归属原作者,
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关注香道知识、了解中国香道文化
扫描二维码,关注公众号
妙莲香道师
↓↓↓

购买
沉香、檀香、线香、盘香、香粉
请扫描二维码,添加微信
【181800789】
天然 • 怡情 • 健康 • 养生
↓↓↓

也很欢迎转发到您的朋友圈,让更多的朋友一起分享好文章。
如果转载,请注明出处:妙莲香道师,谨此志诚感恩您的善行!
关注微信公众号“妙莲香道师”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,或者搜索微信号“xiangdaoshi”,每天为您推送更多有关中国传统香文化的文章,让您了解更多香文化知识。
如果喜欢这篇文章,请记得点赞哦。
也很欢迎转发到您的朋友圈,让更多的朋友一起分享好文章。
如果转载,请注明出处:妙莲香道师,
谨此志诚感恩您的善行!
版权申明:
图文整理自网络,所有版权归属原作者,
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